公司新闻 行业新闻 租车常识
公司新闻/ Company News 当前位置:首页>新闻动态>公司新闻

给“蹦迪巴士”踩“刹车” 关乎安全而非扼杀创新

发布时间:2024/8/1 17:45:25   阅读次数:  字体:    

近日,安徽合肥多名网友发布乘坐当地新推出的“蹦迪巴士”的体验视频,“移动的派对,招手即停,这也太City了!”视频画面显示,该巴士上贴有“招手即停,上车即蹦”等字样,并清晰可见车内有青年男女正随着音乐蹦跳摇晃。此事引发众多网友关注,赞者视之为城市活力,弹者批评这不合时宜。从线上评论观察,有人看到了酷炫新奇,有人则担心影响交通安全。


  在社会文化多元交融的背景下,看似不相干的事物,组合起来也能见到奇效。如椰浆加咖啡,就成了风靡全球的生椰拿铁。在这个“万物皆联”“万物皆融”的时代,风马牛也可相及。


  但融合不是简单的“1+1”。创新无禁区,法律有底线,这理当成为“破圈”融合的基本遵循。跨圈融合本身值得鼓励,成功的跨圈融合能为市场带来新的活力,为社会带来更多可能性。在信息快速传播、交流日益便捷的当下,不同领域、不同元素之间的相互碰撞与融合并不鲜见。“蹦迪巴士”将娱乐场所中的蹦迪引入作为公共交通的巴士中,不失为跨圈融合上的积极尝试。这也是支持者的重要理据。


  在合肥“蹦迪巴士”之前,河北武安、黑龙江哈尔滨也曾有过类似尝试。如哈尔滨“蹦迪公交”, 途经多个网红打卡地,颇受游客追捧。它更像是一辆特定时段、特定线路上的旅游巴士,为保障安全和规范,这辆网红公交的时速被限定在20至30公里。


  合肥的“蹦迪巴士”却没有哈尔滨的同类好运。7月14日,合肥公交集团有限公司发布情况说明表示,“蹦迪巴士”为某酒吧包租公交巴士举办开业活动,有关人员和设备均为该酒吧安排,目前已叫停酒吧租用公交车进行相关活动。


  同样是动感的音乐、酷炫的灯光、热辣的舞姿、兴奋的观众……为何哈尔滨的“蹦迪巴士”成了网红,合肥的“蹦迪巴士”才开始蹦跶就被叫停?解答同为破圈却不同命运,还需详细考察各自的运行模式,以及对公共交通安全的具体保障措施。如合肥“蹦迪巴士”车身贴有“招手即停,上车即蹦”等字样。这一宣传极易给公众造成诱导或误解,并大幅增加安全风险。


  不管在哪个城市,追求跨圈融合创新,都必须遵循法治,不逾越法律框架。以公共交通工具为载体的融合,第一要考虑的就是交通安全这一底线。公交巴士的首要任务是确保乘客安全出行。在车内蹦迪,极可能导致重心失衡,尤其是在巴士行驶过程中,一次急刹车或急转弯等情况都可能引发乘客摔倒、碰撞等意外事故,甚至还可能导致周边车辆的行驶安全。


  对公交公司而言,公交车涉及不特定多数人出行福利,面向的对象是所有市民游客。正因为其公益性和公共性,公交公司不能一“发”(包)了之,还应严格审核承包方(运营商)包车用途,提前预判可能存在的风险,并明确告知运营方在公共秩序维护和交通安全保障上的责任与义务。


  合肥“蹦迪巴士”被叫停,也不能解读为歧视蹦迪,更不能一概将蹦迪划为不文明活动之列。一些网友基于个人喜好对蹦迪发起的批评或攻击,并不是叫停“蹦迪巴士”的理由。在公共交通这样的特定场景中,蹦迪确实需要受到更多的限制和规范。就如在学校、寺庙、行政机关等特定场合,蹦迪这一娱乐活动也会显得不合时宜。成功的跨圈融合固然有之,不成功的跨圈融合例证更多,绝大多数的融合失败都指向了“不兼容”。


  公共交通具有明确的服务宗旨和运营规范。蹦迪具有强烈娱乐性质且易引发乘客司机过度兴奋、行为失控,这类活动进入公共交通空间,便对原有安全秩序构成了潜在威胁。这种威胁并非仅仅源于个体的行为失范,更在于整个环境氛围的改变可能导致公共交通安全管理体系的失衡。公交企业在追求经济效益和创新效果的同时,社会责任和公共利益理当置于首位,而不能仅仅为了吸引眼球,忽视安全和秩序。也只有在安全的基石上,跨圈融合才能真正为市场和社会带来积极、有益且可持续的发展


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