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巴山纪行|平湖新貌
从高空俯瞰,长江在重庆市万州区拐了个弯,变得豁然开朗起来。
万州是一个既有厚重历史又有现代繁华的城市。它有着1800多年的建城史,被誉为“川东门户”;它背山环水,自古以来就是“万川毕汇”“万商云集”的商贸聚集地;它还是三峡库区最大的移民城市,书写了许多气壮山河的故事……
在这片土地上,你能看到大江平湖、连绵群山、货轮穿行、传统建筑、热闹码头……这些元素,构成了万州独一无二的模样。
6月,我们穿行在万州的大街小巷、城市乡间,走进万州人的家中,从个体乃至家庭的变化,感受这座古老又年轻的城市刻印在江水涨落间、流淌在岁月长河中的变迁。
又见“福桂”花开
在重庆市万州区大周镇五土村罗盘地中心街的道路两旁,种着许多桂圆树,当地人给这些桂圆树取了一个吉祥的名字,叫“福桂”。
五土村是一个“生长”在长江边上的村庄,曾属移民搬迁范围。
1998年,对口支援万州的福建省向五土村捐了上万株桂圆树苗。三峡水库蓄水后,五土村的部分房屋和土地被淹没,村民们需要后靠安置。
那时,才生长几年的桂圆树还不高。村民们难舍故土,在江水涌上来之前,将桂圆树连根带土挖了出来,移栽到了后靠安置的山上。
冯天琼就移栽了5株桂圆树到位于中心街的新家,2株种在了房前,3株种在了屋后。
一晃20多年过去了,这5株桂圆树已长成高约5米的大树,每两年结一次果,每次挂果都能为冯天琼一家带来2000多元的收入。
枝繁叶茂的桂圆树,正如冯天琼一家蓬勃向上的生活。
冯天琼和丈夫樊世林都是土生土长的五土村人。移民搬迁前,他们的老屋就在长江边,一家四口拥有不到两亩地,种着红桔、青菜头等。
樊世林常年在江上跑船,冯天琼只得一人在家操持家务、侍弄土地。在农村,每个季节都有每个季节的农活,她几乎闲不下来。
移民搬迁后,冯天琼曾去万州城区打工。不过,命运似乎为她铺设了另一条道路。
浩浩荡荡的江水淹没了五土村的部分房屋和土地,同时也带来了高峡平湖的景观,不仅吸引了如潮的游客,也把冯天琼吸引回来了。
“最开始是零零星星的车开进五土村,后来是成群结队的车,游客们喜欢在江边远眺、观景。”五土村党支部书记、村委会主任刘照说。
五土村及时抓住这波发展机遇,出台旅游发展建设方案、农耕文旅发展总体规划,建成十里滨江长廊、日月广场等观景点,不仅万州人会来村里玩,附近开州、云阳等地的游客也纷纷慕名而来。
同样抓住机遇的,还有冯天琼。她支起遮阳网卖饮料,租赁桌子、椅子、柴火灶等给游客,“生意好得不得了”。
为了保护长江生态,规范发展乡村旅游,村“两委”干部将村民们带到一些旅游城市参观学习,冯天琼跟着去了5次。回来后,她索性流转了近3亩土地,建起一家名为“廊桥水乡”的农家乐。为了与这一江碧水相衬,廊桥水乡打造了以芭茅亭和木房子为特色的建筑,具有典型的峡江风格。
“农家乐主营柴火鸡、烧烤、自助餐,具备四五百人的接待能力。”冯天琼说,旺季时,她根本忙不过来,还聘请了4名服务员,都是村里的村民。
采访这天,我们先后来到冯天琼开的农家乐和她移民搬迁后的新家。她家是一栋三层小楼,门口挂着喜庆的灯笼,还停着一辆白色小轿车。
离开时,我们留意到门口的花台里长着一株小小的桂圆树。冯天琼说,这是她几年前用老桂圆树的种子亲手种下的。
种下这株桂圆树的时间,和冯天琼回村创业的时间差不多。小小的桂圆树似乎成了一个新的标记,标记着这家人节节向上的新生活。
“共享花园”格外香
月季繁花满枝、长寿花娇艳欲滴、茉莉花随风微颤……6月28日,我们走进重庆市万州区双河口街道学堂湾社区滴水岩小区,大门道路右侧近40平方米的空间内,摆放着近百盆花卉、绿植,既独立成景,又相互映衬。
这片绿意盎然、繁花锦簇的区域,是滴水岩小区的共享花园——所有花卉、绿植都是小区居民自发从家里搬出来的。
一个小小的共享花园,既折射出小区环境、邻里关系的变化,也具象化地体现了居民的幸福生活。
滴水岩小区于1999年建成。经过多年雨打风吹,小区内的道路逐渐坑洼不平,楼栋外墙斑驳脱落,居民私搭乱建现象严重,矛盾十分突出。
2016年,万州启动老旧小区整治工作,滴水岩小区率先被纳入整治范围。逐步平整坑洼路面,完善管网铺设,加装智能安保设备,粉刷老旧墙面……小区面貌焕然一新。
随着小区环境的改善,居民幸福感成色更足,大家有了更多享受生活的举动,种花就是其中一种。
居民潘光万和妻子周自秀常年与花草打交道,家中也有一片争奇斗艳的小天地。眼见小区环境越来越整洁漂亮,他们决定将自家的花卉搬到楼下的闲置空地养护。
“既能让邻居欣赏花朵、愉悦心情,又能让小区环境更加优美。”潘光万解释道。
于是,夫妻俩将原本养在家里的月季和三角梅等搬到楼下露养。居住在3楼的他们,轻倚窗边,便能看到花卉长势。
令潘光万夫妇没想到的是,这几盆花不仅吸引了小区居民驻足观赏,也带动了大家:张登明把养在家里的金边狭叶菠萝、茶花等搬了出来,娄作云把家里的蓝花丹搬了出来,黄士文把家里的长寿花搬了出来……几盆花变成了十几盆、几十盆,慢慢填满了原本空旷的区域。
这个逐渐形成的小花园引起了学堂湾社区党总支书记、居委会主任平清的注意,看到这些灿然盛开的花朵,她的脑海里蹦出一个名字——共享花园。
“这个花园不仅能为小区增彩,还增进了邻里感情。大家不仅能在一起赏花、交流种花心得,还能共商小区事务。”平清说。
一花引来百花开。共享花园也给平清带来更多基层治理思路,她和同事们结合居民需求,又在滴水岩小区打造了四大共享空间:空旷场地建起共享“话廊”,荒芜山坡化身为共享运动场,垃圾站点蜕变为共享红色小屋,被遗忘的楼栋后方空地则变为共享晾晒区。
共享空间的落成,让越来越多居民自发参与到基层治理中来。
每年春天,都是共享花园最美的季节。百花争艳,芳香四溢,“开”出了美丽的风景,也“开”出了共建共治共享的和谐景象。
60年“镜见”一座城
古老的万州城和年轻的万州城,都在居民方本良的镜头里。
方本良今年93岁,从事摄影工作已60余年。60多年来,他用镜头定格下城市“骨架”、街巷“肌理”的变化,锁住了日新月异的万州城。
6月20日,我们来到方本良位于重庆市万州区江南新城的家中,通过他的《图说百年万州》摄影集,从光影流转中窥见这座城市新旧交替的模样。
方本良既拍万州的古城墙,也拍老街老巷;既拍码头,也拍桥梁;既记录下第一家医院、第一座公园、第一个自来水厂的诞生,也捕捉到高笋塘、和平广场等标志性建筑的变化。
“我亲眼见证万州从江城变为湖城,再蜕变为今日的‘福’城,我想用影像为万州立传。”方本良说。
长江东去穿城过,将万州城区分为南北两岸。以前,两岸的人们只能依靠轮渡往返,出行不便。
1997年6月28日,万州第一座长江大桥——万县长江大桥(现万州长江大桥)通车,方本良难掩内心激动,一大早就爬上山坡,寻找最佳拍摄角度。
站在高处向下看去,参观的人密密麻麻,上百辆汽车等待着大桥通车,方本良迫不及待地用镜头记录下大桥通车时的盛况。
一桥架南北,两岸添通途。从此,轮渡不再是万州唯一的过江方式。
后来,方本良还拍过许多桥梁。
自1997年建成第一座跨江大桥后,在不到30年的时间里,万州又建设了万州长江二桥、宜万铁路长江大桥、万州长江公路大桥、牌楼长江大桥等6座跨江大桥,进一步打开了南北两岸融合发展的新格局。
除了跨江大桥,在纵横万州城区的苎溪河、龙宝河、长生河、五桥河上,一座座桥梁也如雨后春笋般“冒”了出来,城市发展空间得以进一步拓展,周家坝片区、北山片区、双河口片区等各个组团迅速发展起来了。
方本良自然也用镜头记录下这些地方的变化。
“以前,周家坝就是一片农田,连房子都没有,现在全是高楼大厦。”方本良说。
如今的周家坝不仅有高楼大厦,还有融合了天生城遗址历史人文、渝东北特色民俗、千年万州记忆的文旅街区——天生城。流光溢彩的天生城,是游客来到万州旅游的“打卡”地,也是居民休闲娱乐的理想去处。
五桥移民新城以前不过是一个房屋破旧、尘土飞扬、人口稀少的小镇,如今也已高楼林立、桥梁飞架。
在拍摄城市的“生长”时,方本良也留意到这座城市“呼吸”的变化,“随着城市建设的突飞猛进,人们的休闲方式也日趋多样化”。
赛龙舟、逛夜市、看演唱会等活动,红花地码头休闲广场、小桔灯生态文化旅游区、万州艺术街区等新型业态,让万州人的生活愈加多姿多彩、热气腾腾。
方本良的生活也发生了变化。他从长江北岸搬到长江南岸,住在环境好、活力足、生活便利的江南新区。
虽然已年过九旬,但方本良出门仍然习惯带着相机,他不想错过这座城市的每一个成长瞬间,“我想让人们看到今天又大又美的万州”。
关键词:广州大巴出租